top
影音文字 主日證道 哥林多教會 20160221 哥林多教會 第 004 堂(哥前 01:10 ~ 01:17)
2016-2018《主日證道》哥林多教會(吳永霖長老)1920.1080

20160221 哥林多教會 第 004 堂(哥前 01:10 ~ 01:17)

整理:林妙珍姐妹

【哥林多前書】第一章10節-第一章17節

1:10 弟兄們、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、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.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.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。

1:11 因為革來氏家裏的人、曾對我題起弟兄們來、說你們中間有分爭。

1:12 我的意思就是你們各人說、我是屬保羅的.我是屬亞波羅的.我是屬磯法的.我是屬基督的。

1:13 基督是分開的麼.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麼.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麼。

1:14 我感謝 神、除了基利司布並該猶以外、我沒有給你們一個人施洗.

1:15 免得有人說、你們是奉我的名受洗。

1:16 我也給司提反家施過洗.此外給別人施洗沒有、我卻記不清。

1:17 基督差遣我、原不是為施洗、乃是為傳福音.並不用智慧的言語、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。

弟兄姐妹平安:

  我的題目是「哥林多教會」,但,我其實是在講哥林多前書,就如同之前我在講腓立比書,但我的題目是「腓立比教會」,為什麼?因為,我們從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,看見有很多衆教會值得效法的榜樣,反過來,我在講哥林多教會,我們也從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裏面,看見哥林多教會有許多要避免的借鑑。所以,我們需要把榜樣跟借鑑分清楚。聖經裏面所記載的,不管是屬靈的偉人,或者是新約使徒寫給各教會的,甚至包括舊約的整體以色列民,有我們效法的,但也有我們需要做為借鑑的,也就是避免像他們一樣。在前面三堂,我們從保羅對自我的介紹─他的職分、身分,以及保羅按照當時書信的慣例─對他們問安、感謝、以及他寫信的目的,我就講到:哥林多教會第一個要讓我們避免不要像他們一樣的,就是「他們是徒然的領受恩惠,卻是沒有結果子的教會」。

  今天我要講的是,當保羅在前面介紹、請安、感謝後,他就直接講到哥林多教會的問題。在10-17節,哥林多教會有什麼問題?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很大。哥林多教會裏面,有結黨跟紛爭的問題。但,保羅是間接從別人的口中聽見的。因為,在這裏保羅提到,他是從一個「革來氏家裏的人」告訴他的。根據考證,當時保羅是在以弗所,「革來氏家裏的人」可能是以弗所教會裏面的弟兄,他們去到哥林多做生意聽到,或是曾經在哥林多教會待過一段時間,所以知道哥林多教會發生這些問題。這樣,保羅是從別人的口中聽見哥林多教會的事情,這個很值得我們去思想。如果相對於羅馬教會,保羅為羅馬教會感謝什麼?保羅說:「我靠著耶穌基督、為你們眾人感謝我的 神.因你們的信德傳遍了天下」(羅1:8)。保羅是從別人的口中聽到哥林多教會不好的事情,就是壞名聲,那,你會不會覺得哥林多教會在作為基督教會的見證上,是一個很大的借鑑呢?因,羅馬教會是信德傳遍天下,也就是有口皆碑,因為,羅馬教會「信德傳遍了天下」,「這個天下」,不是單單指基督徒的天下,是指多數在羅馬的人都聽過這個教會。所以,他們有好的名聲、好的見證,但,哥林多教會卻是保羅由別人的口中聽見,這就證明那個壞名聲絕對不是只有保羅聽見而已,不信主的人也聽見了。因此,教會的結黨、紛爭是個很糟糕的事情。

在講到嚴重的結黨紛爭、破壞教會的合一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就已經先看見這個問題,這個問題就是我接下來要講的第二個借鑑,就是不要以為外面不信主的人是與我們完完全全隔絕的,因為,壞名聲或好名聲都會傳到不信主的人的耳中。雖然,保羅曾經提過教會裏面的爭執,應該藉著「教會裏面組織的權柄」來解決。或一些個人跟個人之間的嫌隙,應當「用愛心互相寬容、用和平彼此聯絡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」(弗4:2-3)。保羅在講這個的時候,是在講教會當中合一的生活,他開始是這樣講的,他說:「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、既然蒙召、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」(弗4:1),講的是「行事為人」,接下來才講,「凡事謙虛、溫柔、忍耐、用愛心互相寬容、用和平彼此聯絡」(弗4:2-3)。這雖然是教會裏面處世的倫理,但不管怎麼樣,教會裏面好的事情或是不好的事情,都一定會傳出去。因為,在屋裏面講的,一定會在屋頂上被張揚開來。

耶穌說:「你們是世上的鹽」(太5:13),「你們是世上的光‧城造在山上、是不能隱藏的。人點燈、不放在斗底下、是放在燈臺上、就照亮一家的人」(太5:14-15),接著又說:「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」(太5:16),耶穌結論說:「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、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」(太5:16)。有一次,我在一間教會聽牧師在講這節聖經,他覺得很困惑、不懂。因為,耶穌基督同時也吩咐我們說:「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」(太6:3)。但在這裏,卻叫我們要把好行為顯現在人面前。其實,這是兩個不同範圍的事情。因為,當耶穌說,「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」(太6:3),祂是在針對法利賽人喜歡求人的榮耀─他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讓人看見,要人稱讚,要人歸榮耀給他們。所以,耶穌說:「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」(太6:2),就是他們已得到人的稱讚,指他們做好事情故意要人看見、沽名釣譽這種事情而說的。但,他們卻得不到 神的稱讚。基督徒的好行為,是不需要隱藏的,可以行在人的面前,因為,為了要歸榮耀給上帝,就是耶穌基督所說的,「你們是世上的鹽」(太5:13),「你們是世上的光.城造在山上、是不能隱藏的」(太5:14)。因此,每個人都看得見,而且大家也都很清楚。基本上,基督徒跟教會在這世界當中,是被人用放大鏡去看的。所以,我們都承認這世界上的人都用一個高標準在看基督徒,不但是高標準,而且是用放大鏡在看基督徒。這樣,怎麼可能教會有不好的事情,別人會不知道?世界上不好的事情大家都思空見怪,但,對教會裏面不好的事情就覺得很有意思,這對教會、和對傳揚福音,構成的傷害是很大的。而在這一方面,魔鬼一向都很喜歡投資,為什麼?因為,基督徒如果軟弱、不知道,使這事情因自己的軟弱成為我們破口,那,魔鬼就坐收漁翁之利。所以,我們在教會當中的生活應當要謹慎,我們若不儆醒,我們若不保持屬靈的清醒,我們若不禱告,那麼,教會就真的會這樣。

教會在這世界當中是蒙召的罪人,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是。我們是蒙了上帝的恩典,所以,我們聚集在一個地方,構成一個團契,在教會當中過團契的生活,如果沒有聖靈在我們當中,藉著聖道常常的提醒、勸誡我們,我們罪人的面貌馬上就會顯現出來。人是很難改變的,不管是藉著教育、藉著宗教規條,都很難叫他改變。除非,人重生。但,重生之後的人,也不是立刻就變成天使,他仍然會犯過錯。原來那個老亞當的舊性情,仍然還生根盤旋在我們的裏面,只是像冰山的一角我們發現了,其他仍有百分之九十我們是不自覺的。所以,Francis Schaeffer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,他說:「在亞當裏墮落的人,沒有一個人是身心完全的。」那,我們蒙了救恩在教會裏面,藉著聖道,聖靈按著 神命定的旨意,按基督的樣式陶造我們、塑造我們,這個叫做「成聖」。我們都在過程當中。所以,你可以把教會當做醫院,我們都在這個醫院當中被治療,而且都在被恢復的過程當中。教會當中的每一件事情,不是我們看得都滿意。因此,保羅在每一封對教會的書信當中、都一定會提到「教會生活當中的勸勉」。對腓立比教會也是一樣,他說:「凡事不可結黨、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」(腓2:3),「凡所行的、都不要發怨言、起爭論」(腓2:14),這都是屬於「合一的生活」。但是,哥林多教會是合一的生活出了問題嗎?不,是「合一的根基」出了問題,所以保羅用辭非常的嚴厲。我再強調一點,哥林多教會是在合一的生活出了問題嗎?不是,因為如果是合一的生活出了問題,保羅應該像寫給其他教會一樣勸勉他們。保羅對其他教會是這樣講的:

  • 他對以弗所教會說:「既然蒙召、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」(弗4:1)。所以,是指行事為人,也就是在教會當中的生活,應當「凡事謙虛、溫柔、忍耐、用愛心互相寬容、用和平彼此聯絡」(弗4:2-3)。
  • 對腓立比教會,他提醒在他們當中要顯出那個合一,他說:「凡事不可結黨、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」(腓2:3),「凡所行的、都不要發怨言、起爭論」(腓2:14)。這教會都很熱心,凡是熱心的,就容易起怨言;還有這個教會可能也有人會貪圖虛浮的榮耀,但,貪圖虛浮的榮耀的人絕對不會起怨言。

因此,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絕對不是憑空講。他對以弗所教會、腓立比教會的勸勉不用那些字句,為什麼?因為,哥林多教會的不合一的問題,不是教會的生活的不合一,歸根究底的問題,是「合一的根基」被動搖。

  再回到我剛才所講的,就是保羅從別人的口中、聽見哥林多教會出了問題,就是他們的壞名聲不是只有在教會裏面,也傳到外面去了。那,保羅從別人的口中知道哥林多教會的問題,這不是保羅建立的教會嗎,應該是保羅不關心教會,所以他才不知道教會的問題,是這樣嗎?不是。保羅不是不關心教會,而是保羅把教會建立起來之後,他就把教會整個主權歸給基督。所以,教會是基督的教會,不是他的教會。我們在這裏看見:保羅在西方所建立的教會,就是第二次旅行佈道,他所建立的教會都在歐洲地區,這被稱為「西方教會」,根據神學家的考證,就是保羅所建立的西方教會,都是有組織的教會。所以,當保羅離開以弗所教會之後,當他在第三次旅行佈道結束、經過以弗所教會的時候,「保羅從米利都打發人往以弗所去、請教會的長老來」(徒20:17),也就是他將教會當中的領袖召過來,勸勉他們、提醒他們,並跟他們說:

  • 「你們知道、自從我到亞西亞的日子以來、在你們中間始終為人如何、服事主凡事謙卑、眼中流淚、又因猶太人的謀害、經歷試煉。你們也知道、凡與你們有益的、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」(徒20:18-20)。這是傳道人的責任。
  • 又說:「所以我今日向你們證明、你們中間無論何人死亡、罪不在我身上,因為 神的旨意、我並沒有一樣避諱不傳給你們的」(徒20:26-27)。
  • 並說:「我知道我去之後、必有兇暴的豺狼、進入你們中間、不愛惜羊羣。就是你們中間、也必有人起來、說悖謬的話、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」(徒20:29-30)。
  • 最後他說:「如今我把你們交託 神、和他恩惠的道」(徒20:32),

所以,他不是說,你們的組織要更鞏固一點,規條要再嚴密一點,我最好去到你們當中去監視你們,而是說:「如今我把你們交託 神、和他恩惠的道」(徒20:32),

因此,我從那裏對照這裏,我們絕不可能認為,保羅是一個生養孩子後,又把他棄養、完全不顧教會的人。而且我們再對照其他的聖經,就知道這有一個更高的典範在那裏,就是「傳道人跟教會之間的關係」。在講腓立比教會的時候,我們從保羅的身上看到傳道人跟同工之間的關係,在這裏,我們又再一次的看到傳道人與他建立的教會之間的關係。教會被建立起來之後,教會的主權應該屬於誰?既然被稱為基督的教會,那麼,保羅曾經在其他的地方講過,他說:「亞波羅算甚麼.保羅算甚麼.無非是執事、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、引導你們相信」(林前3:5)。所以,從保羅的書信裏面可以去歸納,他很清楚即使他是使徒,他也沒有濫用使徒的權柄;即使他是使徒,他也知道「教會在地上被生出來」這件事情,完全不是他的能力,也完全不是他的作為。他的使命,就是把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、為人類所成就的功勞,傳講出去;還有就是要注意上帝所託付給他的教會,有沒有按著使徒的教訓去建造。所以這樣,他從別人的口中知道哥林多教會出了問題,這應該是一個正面的典範,而不是負面的不關心教會。

教會在這地上被生出來,還有教會被建造起來,全部都是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功勞,這是聖靈藉著基督的救恩,在地上施行在罪人的身上,然後又召聚這些人聚集在這地上,才成為教會,因此這是基督的教會,不是他的教會。那這樣,如果這是基督的教會,那麼,這些蒙召的人的當中,一定有照保羅所說的,有肢體的恩賜給他們。論到哥林多教會,保羅在前面有說:「在他裏面凡事富足、口才知識都全備」(林前1:5),「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」(林前1:7),所以這是大有恩賜的教會。因此,不管是這個教會或哪個教會都一樣,只要是基督的教會,必定有聖靈所賜的恩賜,這不是人求來的,而是 神的應許、祂的信實。這樣,教會被建立起來,是上帝藉著一個祂所驗中的僕人,然後再把一些同工召聚過來,以致教會形成「基督的身體」,就在這過程當中結出果子來。保羅很清楚這種關係,這種關係是典範,不是只有在第一世紀的時代,在每個時代都是一樣。不管是使徒保羅,或者在今天每一個教會當中服事的傳道人、牧師、或開拓教會的,都一樣。為什麼?因為,就整個教會的歸屬來講,所有的事奉都應當要引到基督的面前。所有人對傳道人的認識,以及對基督的認識,要如同施洗約翰在曠野所做的見證後,他所說的。他做見證後,他的門徒都去到耶穌基督那裏,跟從施洗約翰的門徒就為他心懷不平,說:「拉比、從前同你在約但河外、你所見證的那位、現在施洗、眾人都往他那裏去了。都去到耶穌那裏」(約3:26)。施洗約翰回答說:「他必興旺、我必衰微」(約3:30)。基督成形在每一個屬於祂的百姓的身上,傳道人應該是漸漸的從他們的生命中淡出;這是保羅的典範。

保羅恨不得成為一個典範,就是效法基督的捨己。他真正活出基督的捨己,但是,他更希望看到的,就是接受他捨己的對象,有一天不再需要他的捨己。聽懂這句話嗎?捨己的目的,就是要使領受你捨己的人,將來不再需要你的捨己,但這一點是跟基督完完全全不同,傳道人最大的試探,就是在這一點,因為如果反其道而行,就變成「轄制」。因此,你可以在過程當中豫先知道那個結果,那個結果,就是約翰所說的「他必興旺、我必衰微」(約3:30)。從保羅身上,你看見他效法基督的捨己;但是,他希望就一個傳道人來講,他的捨己、付出,使領受他捨己、付出的人不再需要他的捨己,這個叫做「被成全」。因此,對於加拉太教會那麼嚴重的問題,他才會對他們講了嚴厲的話,他說:「我小子阿、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、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裏」(加4:19)。所以,我剛說,一個傳道人、一個服事上帝的人,他基本上要效法基督的捨己,又要效法上帝的僕人,像保羅一樣,捨己的目的─是要使領受他捨己的人不再需要他的捨己。你生下孩子後,你撫養孩子、栽培孩子,難道你還期望他到了三、四十歲還需要你繼續為他捨己嗎?那這樣,你必定是個失敗的父母。就人來講,應當效法保羅這種捨己的模樣,但是在基督跟教會的身上,我們不能夠這樣講,不能做這樣的類比。為什麼?因為,不管在現在、或者是在永恆的將來,我們都需要基督的供應。基督的捨己使我們蒙拯救了,但是,基督如今仍然藉著聖靈、把祂的恩惠不斷輸送給我們。而我們將來回到天家之後,還需要基督嗎?我們還需要基督。至於那需要是什麼,我不知道。但是,不管是我們、或活在全世界哪個角落的人,每一天從 神領受普遍的恩惠,還有基督徒所領受的特殊的恩惠。「普遍的恩惠」,就是陽光、空氣、水,活在這地上所需要供應生命的一些物質,我們都需要上帝源源不斷的供應,這沒有終止的一天,我們離了祂,就完完全全不能存活。這不是信得太迷,是真真實實的現實。

所以這樣,作為一個傳道人,應該效法基督的捨己,但是,必須知道自己的本分是什麼,知道自己不過是跟弟兄姊妹一樣的,我們只不過是領受恩賜的不同、職分的不同。在不同的時空當中,我站在這裏;在相同的時空當中,我們聚在這裏。我剛講的兩句話沒有矛盾,因為,在不同的時空當中,是指我之前跟各位沒有關係,現在這段時間我們有關係。為什麼?因為,我要負責牧養這個教會。那這樣,我們可以從傳道人在牧養教會的過程當中,推出他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,因為,你不用等到結果,就可以「從他的過程當中」知道結果。保羅對以弗所教會是這樣講的,他說:「你們應當儆醒、記念我三年之久、晝夜不住的流淚、勸戒你們各人」(徒20:31),「因為 神的旨意、我並沒有一樣避諱不傳給你們的」(徒20:27)。我不是說我像使徒這樣偉大,我相信歷世歷代還有很多可以舉出來像保羅那樣偉大的傳道人,如同我剛才所說的那個原則,就是我的捨己跟付出,是為了使領受我的捨己跟付出的人,將來不需要再領受我的捨己跟付出,這個才是真正的服事。這八年多來,我如同保羅一樣,我所領受的、知道的,沒有避諱不告訴你們,我都很坦然的告訴你們,就是把 神的道講清楚。

因此,你只要觀察一個傳道人,他是否真正剖開他的內心、把他所有從上帝那領受的,全部都傾倒出來、來造就教會,你就可推測出,他所要的結果是什麼。那個所要的結果,有時是可以達成,有時也不一定能夠達成,為什麼呢?因為,並不是在教會當中成長的人,每一個人的靈命的成長都是一樣的,有人成長了,不再需要你,或是你勸誡他,也不一定會聽,為什麼呢?因為,已經是老生常談了。勸誡,就是提醒,不是講新的東西,都是藉著從上帝的話來提醒。有些人覺得已經聽太多了,有些人覺得不聽也沒有關係,或者是聽也無所感。所以這樣,只有照保羅自己所說的,連使徒保羅都會講這句話,你就知道傳道人必須應該自覺,因他對長老說:「我把你們交託 神、和他恩惠的道」(徒20:32)。所以,他能做什麼嗎?這就是一個傳道人所能做的最積極的事情。所以,當一個教會的傳道人從來不講上帝的道,不讓你們明白上的永恆的旨意是什麼,他所要的結果是什麼呢?就是我剛所講的那個結果的相反,那個結果,是在彼得前書第五章所說的「轄制群羊」,讓’羊群永遠長不大,也不明白真理。因為,明白真理,才會質疑傳道人,才會懷疑你講的到底對或不對。這是不好的事情嗎?是好的,難道你不渴望你的兒女成熟嗎?你當然渴望你的兒女成熟。

所以,在座的每一個人,在你做基督徒的有生之年當中, 神會怎樣的用你們,我不知道。但是,請你注意聽保羅在這講的典範,和我之前講的典範、跟我現在所講過的典範。如果將來上帝把一群託付給你,不管是一個團契、一個機構、一個教會,或更多的教會,你要記得,那不屬於你。你要從你的事奉、生活,在教會當中立一個榜樣,就是那不屬於我們自己,而是屬基督。祂是教會的頭,是教會的元首,雖然看不見、但非常的真實,祂活在教會當中,在教會當中行走。所以,所有的基督徒應當這樣來感恩,應當這樣來敬畏。所有服事的同工也一樣,因你基本上就是一小牧者,所託付給你的、你應當忠心,為什麼?因為,那不是人交付你的,是 神交付你的。我常這樣講,但不希望同工有這樣的情形,就是說,如果我這個牧者覺得你們這些人太麻煩了,我就放棄這個職分,或是我還有更好的去處,我把我的職分丟下。我告訴你,上帝馬上會興起一個人代替你。所以,每一個被託付的、在教會裏面事奉的人,你們要記得這不是人給你的,是 神託付你的,是藉著牧者、或藉著組織當中選出來。恩賜被顯明,他就應該被放到那個恩賜當中,來造就教會、造就基督徒,因上帝賜恩在教會,顯明在基督徒當中,才會因恩賜有各樣的事工出來。所以這樣,我們應當要清楚的,這是 神的託付,如果我不願意做了,百分之百一定會被興起人來代替,這是在我的基督徒生涯裏面、在教會裏面所觀察的。

從開拓這個教會到現在,我們沒有缺過同工。那,你說,有的教會找同工找不到啊!因為,顛倒了順序,弄亂了,不知道什麼才叫做教會。教會根本的問題,才顯現出現象的問題,因你根本看不到現象的問題。根本的問題,就是我剛所講的,傳道人若要轄制教會,完全不講道,然後這背後隱藏的意義,就是希望弟兄姊妹永遠長不大,永遠不知道真理。這其實還好,更糟糕的傳道人是用很多方法把自己神格化。然後你不明白真理,就認為他是上帝的真僕人,不可得罪他,而且最好多多的奉獻給他。所以,這樣的教會,怎麼可能會有同工呢?你說,有啊,很多啊!我說,這是利益共生,講的嚴重一點,就是共犯集團。就是弟兄姊妹都有奉獻,而這群同工每個人都有支薪,大家都有好處,這些人基本上就成了共犯。有這樣的教會嗎?我希望很少,但真的有!

  保羅並不是不關心教會,他是關心教會,我剛說,他在第二次佈道之後、所建立的這些西方的教會,基本上這些教會都有組織,這是神學家一致公認的。那,彼得所建立的教會有一個特徵,是什麼呢?就是受苦、受逼迫。從彼得前書的一章,說:「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、寫信給那分散在本都、加拉太、加帕多家、亞西亞、庇推尼寄居的」(彼前1:1);後面又說:「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、就比那被火試驗、仍然能壞的金子、更顯寶貴.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、得著稱讚、榮耀、尊貴」(彼前1:7)。所以,彼得所建立的亞細亞的教會大都在受逼迫,當時亞細亞建立的教會,跟在歐洲建立的西方教會,基本上有一些差別。保羅第一次旅行佈道,走過彼得走過的這些教會,有些地方他沒有走過,而是彼得去的。這樣,我們就看見保羅並非不關心教會,因此,當他講到教會嚴重的事情,要指責他們的時候,保羅說:「弟兄們、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、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.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.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」(林前1:10)。

  • 他為了要使弟兄姊妹能夠承受的起,他開始用了很和緩的語氣,稱他們為「弟兄們」。
  • 但他沒有放棄他使徒的權柄,接著說:「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、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」。那,保羅的意思,是要教會這一群人都成為機器人嗎?不是,因為,這是相對於後面他所提的「紛爭」。這個紛爭,不是指一般生活當中的口角,而是因結黨所產生在教義上選擇性的認同,就是在教會當中對真理、對教義、對信仰的核心的真理當中有了爭辯。因此,保羅說:「弟兄們、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、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.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.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」(林前1:10)。所以,哥林多教會有結黨。
  • 保羅接著又說,「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.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」。「彼此相合」,希臘文叫做「κοινωνία」,這個名詞是個醫學的用語,就是折斷了,重新的接上;脫臼了,又使他復合,就像接骨、脫臼一樣。所以,他在講教會身體的合一受到破壞。

  保羅講教會身體的合一受到破壞。那麼,這個破壞的情形是什麼呢?保羅說他們結黨,因為保羅說:「革來氏家裏的人、曾對我題起弟兄們來、說你們中間有分爭。我的意思就是你們各人說、我是屬保羅的.我是屬亞波羅的.我是屬磯法的.我是屬基督的」(林前1:11-12)。這是在講在教會當中以領袖為派系,然後就分成幾個派系,因為在教會當中,有非猶太裔的基督徒,也有非猶太被背景的基督徒。保羅每一次傳福音到地方的時候,他都先進入猶太人的會堂當中,被拒絕之後,他才對非猶太人傳福音,這是他所做的原則,這個原則,就是「先是猶太人,後是希利尼人」。保羅說,你們中間有分爭,就是你們各人說:

  • 「我是屬保羅的」,這必然是外邦的信徒。這外邦的信徒,必然是跟「屬磯法的」針鋒相對的,因為磯法是猶太人的使徒。那麼,猶太裔的基督徒在教會當中,很容易犯的一個問題,就是高舉律法;然後又使律法重新在教會當中,使恩典被忘記。這高舉律法,叫作「律法主義者」。在使徒行傳第十五章記載:
  • 保羅在第一次旅行佈道之後,他前腳剛走,後面就有幾個猶太裔的基督徒來到安提阿教會當中,告訴他們說:「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、不能得救」(徒15:1)。
  • 因此,「保羅巴拿巴與他們大大的分爭辯論」(徒15:2)。
  • 後來,這件事情告到耶路撒冷教會當中去,於是,「眾門徒就定規、叫保羅巴拿巴和本會中幾個人、為所辯論的、上耶路撒冷去、見使徒和長老」(徒15:2)。這就是教會第一個神學會議。

所以,你就知猶太裔的基督徒在教會當中容易有這些偏差,他們會高舉摩西律法。

那這樣,有人在教會當中說「我是屬保羅的」,這意思是說:這些人是外邦信徒,是非猶太人,而他們可能為了跟猶太裔的基督徒爭鋒相對,所以他們非常的特別強調「因信稱義的恩典」。那,因信稱義的恩典需要被強調嗎?需要。但是,你如果從教會的歷史看下來,從古到今,只要是正統的神學家,都為教會一件事情非常的憂心,就是教會常常在舊約聖經裏面的律法、跟新約因信稱義的恩典中,很難取得平衡。要不就是偏重這邊,要不就是偏重那邊;要不就是高舉律法,要不就是高舉因信稱義的恩典。

  • 高舉律法,用現在的用語就是「道德主義者」。道德主義者非常強調基督徒的責任,就是你要做,要做,你要使努力自己成聖。要使自己成聖是對的,但是「要努力」這件事情,要看你講的界限在那裏。所以,我說這個界限很難拿捏。道德主義,在現在叫道德主義者,在當時叫律法主義者。這會使基督徒產生重擔,還有失去得救的確據,沒有喜樂。所以,中世紀形式化的敬虔主義,也就是會產生過度內向的敬虔生活,而且是形式化的敬虔生活,也就是像修道院那種,這都是主張道德主義的結果。像馬丁路德,他後來是從羅馬書看見因信稱義,才忽然間醒過來,才改變的。而他還沒有改變過來的那段時間,他是很苦的。他苦修,然後每一次在上帝面前認罪禱告,竟然不得釋放跟平安,覺得主好像對他非常的憤怒,一點都沒有做為上帝僕人的喜悅。得救的確據都沒有了,這就叫律法主義者或道德主義的結果。
  • 但,相反的,就是「非律主義者」。反對律法主義,就是高舉因信稱義的恩典,高舉因信稱義的恩典到什麼程度呢?變成一個沒有責任的基督徒,也不知道什麼叫成聖,然後認為恩典不是我做成的,我也不能做什麼。所以,我就快快樂樂的過日子,然後星期日來到教會當中,遵守信仰的要求,作禮拜。如果一個禮拜當中做錯很多事情,就認錯悔改,耶穌的血洗乾淨後,走出教會後又過世界的生活。基本上,非律法主義者就是這樣,完全不知道作為一個基督徒、他領受恩典伴隨而來的責任。而這個責任,就是:
  • 要活出像基督一樣的生活和行為;這是最基本的。
  • 還有應當得時不得時都要見證基督。
  • 並且應當明白和清楚在教會的生活、應該是個成聖的生活,他應該積極委身在教會的生活當中。你可以忘記成聖這件事情,但是你不可以忘記你屬於一個教會,你應該在教會過一個屬靈的團契生活。但是,你會看見很多基督徒受洗之後,就結束了,就不來了。如果他在受洗之前是有一些困難來到教會,然後他受洗完之後,困難得到解決,就不來了;或困難沒有得到解決,他也不來了;所以,這兩種原因都可以造成他不來。

因此,在哥林多教會有人說「我是屬保羅的」,意思是說,這些人高舉因信稱義的恩典,反正一切都是恩典,而失去了作基督徒應當有的本份生活。所以,保羅說,這些人是結黨、又紛爭。

  • 「我是屬亞伯羅的」。
  • 亞波羅是一個來自於亞歷山太的一位傳道人,出生在亞歷山太,並在那邊受造就。
  • 在聖經內有記載:「有一個猶太人、名叫亞波羅、來到以弗所.他生在亞力山太、是有學問的、最能講解聖經〔學問或作口才〕」(徒18:24)。所以,後來他去到以弗所,在那邊傳福音的時候,保羅剛好路過那裏,但聖經裏面並沒有記載他們有碰到。但是,亞波羅碰到保羅的一對同工,就是百基拉跟亞居拉。百基拉跟亞居拉聽見亞波羅在一個地方講道,「就接他來、將 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」(徒18:26),因為他講的不完全。
  • 後來他得到幫助後,他就去到哥林多。就是現在他所講的。哥林多教會曾經接待亞波羅,而亞波羅有口才,又能講解聖經,那是因他出生在亞力山太。亞歷山太在羅馬時期是個學術重鎮,而且研究哲學出名。所以,在亞歷山太有很多的猶太人聚集。當時就有很多的猶太學者,還有初代教會很多有名的學者,大部分都是由這裏出生。而在這裏早期的教父們,他們嘗試把基督教的信仰跟希臘哲學融合在一起,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「經驗哲學」。這種將神學跟哲學的混合主義,在亞歷山太很盛行,而這當中,有幾個有名的神學家,就是:
  • 革利免(Clement),這個人也是在亞歷山太出生的。
  • 還有最有名的俄利根(Origen)也是。他也是出生在亞歷山太,在這地方他很出名,也開辦過學校。
  • 還有一個很有名的舊約猶太學者腓羅(Philo)。

所以,這些人在當時他們嘗試把基督教信仰跟希臘哲學融合在一起,而這個融合在一起是用什麼方法呢?就是「靈意解經」,或叫作「寓意性解經」。所以,靈意解經是從亞歷山太開始的。你若看革利免、俄利根這些教父的著作,會看見他們用靈意解經,用得非常的廣,而且有脫現的感覺。所謂脫現,就是那個範圍超過了,有點天馬行空。

這樣,在哥林多教會有些人推崇亞波羅、以他為領袖,這些人是把諾斯底主義異端引進來。

  • 「我是屬磯法的」。「磯法」,就是彼得,被稱為猶太人的使徒。這樣,在這教會中也有人在高舉律法。
  • 「我是屬基督的」。認為既然教會那三派有問題,所以,我們最純正,因我們是屬基督的,就斷絕跟他們之間有關係,自成一黨。

所以這樣,他們結黨,各自效忠他們的領袖,這些人是以他們的領袖為教會當中事奉跟生活的依規。保羅說,這是分裂基督的身體,他們以教會的領袖為教會事奉的權威,用現在的話來講,就是哥林多教會當中,有人認為保羅是這個教會的遮蓋,有人認為亞波羅是這個教會的遮蓋,然後有人認為彼得才是這個教會的遮蓋。

我用現在的用語,其實是相同的觀念,就是,你在有些教會裏面看見有所謂的「帶門徒」。到底這個人是誰的門徒,有沒有講清楚?你看到都是像階層、直銷式分層的,小組長是這個教會小組的領袖,這些成員是他帶出來的門徒;這個小組的上面還有一個區牧,所以區牧下的這些小組長、跟組員都是他的門徒;然後區牧一層一層上去還有,而每一層的領袖都變成下面這些成員的遮蓋。我再講,這是把領袖當作是教會事奉跟信仰的跟從者。我為什麼這樣講?因為,當我在開始這個教會的時候,已不止一次有好意的傳道人跟我講,你們的教會最好加入一個宗派、系統,比較有遮蓋。然後又有人跟我說,長老您應該要有個牧師團來按立,比較有遮蓋。我心裏想,聖經裏面到底有沒有講遮蓋這件事情?特別是領袖可以成為人的遮蓋嗎?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後面講得很清楚,就是我剛引用的,他說:「亞波羅算甚麼.保羅算甚麼.無非是執事、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、引導你們相信」(林前3:5)。相信誰?相信基督。所以,整體普世的教會只有一個遮蓋,就是教會的元首「耶穌基督」。

聖經裏面有出現遮蓋這個名稱嗎?有間接的出現,就是在舊約會幕裏面、約櫃上面的施恩座。聖殿的前身,是在曠野當中的「會幕」。會幕,在出埃及記二十五章,講上帝造會幕的時候,是從裏到外講起。所以,會幕內的那些屬靈的聖物,是從約櫃裏面開始講起。約櫃裏面放了摩西所領受的石版,然後約櫃上有個施恩座,施恩座上有兩個基路伯天使相對。「施恩座」的希伯來文意思,就是聖經裏面旁邊的小字,叫「蔽罪座」(出25:17),就是遮蓋。所以,你如果要講遮蓋,就只有這個。這個遮蓋就是基督。從古到今,沒有一個神學家敢說那個約櫃上面的施恩座不是基督。所以,就是基督,就是你跟我今天所傳揚、所信靠的教會整體的元首基督。我們有這個就夠了,因,教會的領袖也是人,也是會死的人,哪裏能夠成為遮蓋!領袖當中有值得效法的榜樣,有信心的榜樣、愛主的榜樣、忠心的榜樣,這些我們要效法,但是,他不可能成為我們屬靈的遮蓋。因為,遮蓋按照約櫃來說,就隱含了「赦罪」的意思。這個時代,真的有牧者說,你得罪了我,我可以赦免你的罪。真是開玩笑,他自以為自己是誰!

弟兄姊妹們,你們應該知道,即使是你在路邊所看到的一個剛開始的教會,不是屬於任何一個宗派,只要照約翰加爾文在《基督教要義》裏面、所提到的「真教會的記號」;就是,不管在世界任何角落,有上帝的道在傳講,然後有人願意聆聽跟順服,那裏就有上帝的靈在那裏,那裏就是有真教會的記號。所以,真教會的記號,就是聖道、聖靈,還有在這個根基底下的教會的聖潔。求主幫助我們,我們不是分裂教會的人。

  教會合一的生活下面是有根基的,所以,後面保羅才會這樣講,他說:「基督是分開的麼.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麼.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麼」(林前1:13),他講的這幾句話都是教會合一的根基。這幾句話,在意義上是跟以弗所第四章4-6節所講的是平行的,就是「身體只有一個、聖靈只有一個、正如你們蒙召、同有一個指望、一主、一信、一洗、一 神」。因此,當保羅提到說:

  • 「基督是分開的麼」。意思是基督是完整的,在每一個教會當中,在每一個基督徒的生命當中,基督不是分開的。
  • 「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麼」。意思是,誰給我們成全救恩、又賜給我們救恩呢?
  • 還有「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麼」。意思是,教會的主權跟基督徒生命的主權是屬於誰?所以,每一次施洗的時候,有很多話可以漏掉,但,有一句話是不可漏掉的。就是我說:「奉聖父、聖子、聖靈的名為你們施洗,叫你歸入基督的名下。」叫你歸入基督的名下,這句絕對不能漏掉。

所以,我們是屬基督的。

求主幫助我們,教會不要結黨紛爭,如果合一的根基有了,教會應該警戒、並時時儆醒的,就是「合一的生活」。合一的生活,就是「凡事謙虛、溫柔、忍耐、用愛心互相寬容、用和平彼此聯絡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」(弗4:2-3)。

歡迎蒞臨

基督教高雄歸正福音教會

週日10:00~12 主日禮拜
週日10:00~12 兒童主日學
週日13:15~15 主日禱告會
週四19:30~21 歸正團契查經
週五09:30~11 姐妹團契
週五19:30~21 亞居拉團契
週六19:30~21 聖樂團契

Tel (07)269-5956
Add (802)高雄市苓雅區中華四路159號七樓
Email info@reformed.org.tw
統編: 36982152